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
青海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领域在素有“聚宝盆”之称的柴达木盆地,是全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。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七大内陆含油气盆地之一,盆地的地理面积约有25万平方千米。沉积岩面积12万平方千米,最大沉积岩厚度超过17000米。
柴达木盆地南以昆仑山为界,西北为阿尔金山,北为祁连山。盆地内为高原戈壁盐泽,西部和北缘多为丘陵,南缘为戈壁沙丘,中部和东部多为盐湖、沼泽。油区平均海拔2900米以上,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内地的70%,是国内自然条件、工作环境最艰苦的油田之一。
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4年,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先驱者之一。50多年来,青海油田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,即:第一阶段,艰难创业,打开局面。第二阶段,支援会战,稳中求进。第三阶段,三项工程,奠定基础。第四阶段,二次创业,加快发展。第五阶段,重组整合,和谐发展。
截至2009年底,累计发现地面构造140个、潜伏构造104个,找到不同圈闭、多种储集类型的油气田22个(油田16个、气田6个),油气总资源量为46.5亿吨,其中石油21.5亿吨,天然气2.5万亿立方米。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7244万吨、控制12398万吨、预测41203万吨,探明率为17.3%;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68亿立方米、控制644亿立方米、预测2614亿立方米,探明率为12.3%。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率还很低,石油、天然气勘探的潜力巨大,前景十分广阔。
目前开发的主力油田:尕斯库勒、跃进二号、花土沟、油砂山等油田;主力气田:涩北一号、涩北二号、台南等气田。已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203万吨、天然气年生产能力85.5亿立方米;建成投运“涩-宁-兰”、“涩-格”、“仙-敦”、“仙-花”、“涩-格”复线、涩-宁-兰复线6条输气管线和“花-格输油管线”。油气管道总长3159千米,年输气能力107亿方;输油能力300万吨,涩北气田已成为全国四大气区之一,天然气远输到西宁、兰州、银川、北京等城市;格尔木炼油厂年加工原油150万吨、年产汽柴油约120万吨、甲醇40万吨、聚丙烯2万多吨,共有炼油化工装置18套。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Ⅲ标准,除满足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外,还远销全国各地。截止2010年7月底,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151吨,生产天然气316亿立方米,加工原油1809万吨,生产甲醇196万吨,生产聚丙烯20.5万吨。是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第一利税大户。
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:井下作业、工程建设、管道施工、道路建设、建筑安装、物流保障、产品制造和工程监督监理等。具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等3个、二级1个、三级1个,青海省建设厅颁发的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等9个、化工石油工程监理乙级1个,是油田建设的中坚力量。现拥有各类设备2430台套,资产原值达到12亿多元,设备新度系数0.51。
青海油田现已建成敦煌、格尔木、花土沟、涩北四个基地:敦煌基地是科研、教育、职工轮休、轮训基地,是油田机关及部分二级单位所在地;格尔木是炼油化工、天然气生产及销售基地;花土沟是勘探开发、原油生产的第一线,是原油生产基地;涩北是近几年正在兴起的天然气生产基地。
截止2010年7月,青海油田公司用工总量22165人,其中合同化员工16278人,市场化员工5887人;油气生产业务用工总量为7853人,工程技术服务用工总量8783人,矿区服务系统用工总量5529人,离退休人员6507人。公司机关设置18个职能处室,3个附属单位,7个直属单位,下设43个二级单位,其中主营业务12个,工程技术业务17个,矿区服务业务14个,在花土沟生产基地设有前线指挥部。
近年来,青海油田大力加强党的建设、队伍建设、企业文化建设,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,工会、共青团的桥梁纽带和突击队作用,取得了丰硕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。先后荣获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状”、“重合同、守信用企业”、“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”、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、 “工人先锋号”等荣誉称号。
青海油田55年的发展历程,是一部柴达木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史,凝聚着青海石油人的智慧、心血和汗水。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,几代柴达木石油人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,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,青海油田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和不断发展,已经成为甘青藏三省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,正加快步伐,向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大步迈进。
地址:甘肃敦煌七里镇,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(党委宣传部)
邮编:736202
电话:0937—8932530